馬宗晉,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,1952年院系調整后進入北京地質學院,1955年畢業后留校任教;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。曾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組地震預報組組長,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副主任,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。1991年任"國家科委、國家計委、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"組長,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?,F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、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和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主任。中國社會發展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,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,"地震地質"名譽主編,"中國科學"、"科學通報"、"地質學報"等刊物編委。
代表性的研究成果:節理的力學性質、分期、配套問題,湖北中新生代構造力學分析,1966-1976中國九大地震,美國與中國大陸地震的比較,地震的孕育和預報階段的劃分,地震預報學的三個主要研究分支-震因學、震史學、震兆學,論全球地震構造系統,取板塊之精華、創立論之疑點,斷塊構造與地震網絡現象,南美俯沖帶顯示的板條構造,地球變動的韻律性和反對稱性,中國減輕自然災害的系統工程,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研究,現今地殼運動問題,全球新-中生代構造,科學的思維習性與地震學的思維分析,思維的創造性和地學革命。近年開展中國中新生代區域地質構造和現今地殼運動、地球三大構造系統和地球非對稱性,以及大陸動力學的盆山原耦合等方面的研究。計劃將要開展的是全球板構造的幾何學、運動學和動力學研究。
國際交流與合作:1980年以后兩次赴美講學,先后訪問美國、俄國、日本、意大利、土耳其、法國等國共十余次,赴臺灣講學與交流共四次。
研究成果:發表論文二百余篇,專著與編著二十余部,已培養研究生數名。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,科學三等獎一次,地震局一等獎五次。
學科類別:地震災害學
代表性論文:
1.張進, 馬宗晉, 程鴻毅, 李巖峰, 任文軍. 青藏高原東北部基底卷入型褶皺的形成機制探討-以西寧盆地小峽背斜為例. 地質學報. 2011, 85(1): 34-55.
2.馬宗晉. 對我國區域減災的建議. 中國減災. 2010, 11: 30.
3.杜品仁, 馬宗晉, 高祥林, 趙俊猛. 低緯度環球帶和環太平洋帶大地震的幕式活動分析. 地球物理學報. 2010, 53(12): 2869-2874.
4.王宗秀, 馬宗晉, 李濤, 張進, 解國愛, 陳必河, 湯良杰, 秦繼英. 川湘北西向地質大剖面構造綜合研究. 中國科技成果. 2010, 21: 51-53.
5.張進, 馬宗晉, 楊健, 陳必河, 雷永良, 王宗秀, 李濤. 雪峰山西麓中生代盆地屬性及構造意義. 地質學報. 2010, 84(5): 631-650.
6.張進, 馬宗晉, 陳必河, 王宗秀, 李濤. 雪峰山中段古生代變形的特征及意義--以綏寧-靖州-天柱-新晃剖面為例. 地質通報. 2010, 29(1): 44-57.
7.馬宗晉, 高慶華. 中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60年的進展.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. 2010, 20(5): 1-5.
8.蘇桂武,馬宗晉,朱林,齊文華,鄧硯,李曼. 2010. 京津唐地區地震災害區域宏觀脆弱性變化研究[J].災害學,25(2):1-12
9.馬宗晉, 杜品仁, 高祥林, 齊文華, 李曉麗. 東亞與全球地震分布分析. 地學前緣. 2010, 17(5): 215-233.
10.馬宗晉. 2008年華南雪雨冰凍巨災的反思. 自然災害學報. 2009, 18(2): 1-3.
11.曲國勝,馬宗晉,陳新發,李濤,張寧. 論準噶爾盆地構造及其演化. 新疆石油地質. 2009, 30(1): 1-5.
12.曲國勝,馬宗晉,邵學鐘,張康先. 準噶爾盆地基底構造與地殼分層結構. 新疆石油地質. 2009, 29(6): 669-674.
13.馬宗晉,曲國勝,陳新發. 準噶爾盆地深淺構造分析及油氣展布規律. 新疆石油地質. 2008, 29(4): 412-414.
14.馬宗晉,曲國勝,陳新發. 準噶爾盆地構造格架及分區. 新疆石油地質. 2008, 29(1): 1-6.
15.蘇桂武,馬宗晉,王若嘉,王悅,代博洋,張書維,甯乾文,張少松. 2008. 汶川地震災區民眾認知與響應地震災害的特點及其減災宣教意義--以四川省德陽市為例[J].地震地質,30(4):877-894.
16.Gui-wu Su, Zong-jin Ma, Lin Zhu and Qiong Wu.2008.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of Regional Scale Macroscopic Vulnerability to Earthquake Disasters of Beijing, 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, China[A].(國際災害風險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)
17.蘇桂武,馬宗晉,朱林,吳瓊. 2008. 京津唐地區地震災害區域宏觀脆弱性空間分異的變化[J].地質科技情報,27(2):1~11 (EI收錄)。
18.馬宗晉. 世界環境問題和中國減災工作研究進展. 地學前緣. 2007, 14(6): 1-5.
19.馮銳,馬宗晉,方劍,吳宣. 發展中的板塊邊界:天山-貝加爾活動構造帶. 地學前緣. 2007, 14(4): 1-17.
20.馬宗晉,高慶華,陳建英,高祥林. 減災事業的發展和綜合減災. 自然災害學報. 2007, 16(1):1-6.
21.MA Zongjin, DU Pinren, REN Jinwei, GAO Xianglin. A circum-earth shear zone at low-latitudes and episodic large earthquakes in it and the circum-Pacific seismic zone. Science in China (Earth Sciences). 2006, 49(9): 897-903.
22.馬宗晉,張進,任金衛,李智. 全球GPS矢量場的分區描述及規律性分析. 地質學報. 2006, 80(8): 1089-1100.
23.馬宗晉,杜品仁,任金衛,高祥林. 低緯度環球剪切帶及其與環太平洋帶大地震的幕式活動. 中國科學(D輯:地球科學). 2006, 36(4): 326-331.
24.張業成,馬宗晉,高慶華,張立海,劉鳳民. 中國的巨災風險與巨災防范. 地質力學學報. 2006, 12(2): 119-126.
25.張進,馬宗晉,任文軍. 試論寧夏地區始新統寺口子組沉積的構造背景. 地質論評. 2006, 52(1): 207-214.
26.方劍,馬宗晉,許厚澤. 地形-均衡補償重力、大地水準面異常頻譜分析. 地球物理學進展. 2006, 21(1): 25-30.
27.馬宗晉, 高祥林, 宋正范. 中國布格重力異常水平梯度圖的判讀和構造解釋. 地球物理學報, 2006,49(1):106-144